效率之外:教会迎新服侍的真正价值与意义
“最好的效率,就是用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益。”
在今天的世界,我们被效率的哲学所包围。它塑造了商业,也试图影响我们的服侍。当宣教的“成败”开始被人数的“增长”所定义时,我们不得不停下来,进行一次深刻的校准:效率,真的是衡量我们服侍的唯一或最终标准吗?
最近,一年一度的大学新生报到季又开始了。我们教会多年来投身于这项迎新接待工作,从昔日的“大包大揽”到今日的“精准对接”,效率无疑是提高了。校方的日渐细心,使得教会从应对各种突发状况(接机、安排食宿、处理证件遗失、宿舍缺水等)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,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迎新日的筹备中。
我们的服侍,确实越来越“有效率”了,但同时,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浮现在我们心头:教会角色的核心到底是什么?
第一重思考:新生寻觅的,是“功能”还是“归属”?
我们必须正视一个核心问题:新生为何来找教会?
难道只是为了解决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问题?若然,当他们熟悉了环境、交到了朋友之后,教会是否就会变得可有可无?
难道只是为了完成父母“每周必须去崇拜”的指令?但当远离父母的大学生活展开,自由奔放的精彩能否轻易被一个“指令”所约束?
这些功能性的需求是真实的,教会的帮助也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安全感。家长,无论是信徒与否,听到教会有所安排,必然会感到放心。
但是,我们的服侍不能止步于“临时救火队”或“后勤保障部”。我们是基督的身体,我们的最终目的,是要让祂的羊认出祂。
耶稣说:“我是好牧人,我认识我的羊,我的羊也认识我。”(约翰福音 10:14)
那么,教会的活动与其他大学社团、其他迎新团体,真正的分别在哪里?
答案,或许就隐藏在耶稣的命令中:
“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,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。”(约翰福音 13:35)
迎新会,不只是帮助新生解决问题,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预备一个累了就想回的家。一个充满爱、能够放下重担、愿意敞开心扉、聆听神话语的“家”。这份超越效率的爱,才是我们无法被取代的记号。
第二重思考:效率与信仰:失羊的比喻
在服侍的角色定位上,我们提出了三种模式:
首选模式: 任何事情,第一个想到教会。
绝望模式: 自己先解决,不行了,没办法了才找教会。
择中模式: 教会指导你找谁,真没办法了才做你最后的帮助。
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,“首选模式”无疑能建立最紧密的关系,也最具家的温暖。但在追求效率、资源有限的现实中,“择中模式”似乎成了“经济适用”的考量。
然而,福音的逻辑,却往往是反效率的。
在追求 99% 效率的时代,我们是否会轻易放弃那 1% 的“沉没成本”?
“你们中间,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,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,去找那失去的羊,直到找着呢?”(路加福音 15:4)
“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,若失落一块,岂不点上灯,打扫屋子,细细地找,直到找着吗?”(路加福音 15:8)
在追求效率的尺子下,时间是金钱,成本不划算。但从天父的量器来看,一个灵魂的价值,是无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。
在父神的眼里,是一个都不能少。
“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、失而又得的,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。”(路加福音 15:32)
总结:信心的富足与量器
我们不必在效率与爱心之间挣扎,因为我们所拥有的,是源自上帝的富足。
我们所有的资源、时间、人力,都是神所赐,必然充分足够,必不缺乏。上帝必赐下管理祂所赐之物的聪明智慧。
我们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服侍,而是站在信心的富足中:
“你们要给人,就必有给你们的。并且用十足的升斗,连摇带按、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。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,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。”(路加福音 6:38)
当我们甘心乐意、不计成本地以爱去量给人,天父必用那“连摇带按、上尖下流”的祝福回馈我们。这福气,带着生命的温度,更不加上那恶者所添上的忧虑。
愿主坚立我们手所做的工,不是以人数增长来定义宣教,而是以彼此相爱来彰显基督的门徒身份。 愿我们的迎新服侍,成为新生们在这个新旅程中,第一个感受到家与基督之爱的地方。
祷告:
愿主我们神的荣美,归于我们身上。愿祢坚立我们手所作的工。我们手所作的工,愿祢坚立。阿门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